以中药药学服务助力传统中药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药)负责人吴剑坤

logo

以中药药学服务

助力传统中药高质量创新发展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药)负责人吴剑坤

 

img2

吴剑坤主任药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师承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总药师,北京市中药骨干人才指导老师,中国药师学会优秀药师。兼任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发酵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调剂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医院创新管理与技术应用协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等7项,制定国家、行业团体标准3项,获批专利5项、软著2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

 

推进优质高效中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中药服务水平,是中医医院药学工作的发展思路。吴剑坤始终围绕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主题,发扬中药传统饮片应用与传承,充分运用中药传统特色技术,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和设备,对中药药学服务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以精准药学服务为导向构建中药药嘱标准化服务,助力传统中药高质量创新发展;以医院制剂技术结合临方调配服务,助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以传承发展老药工活态技艺绝活,凝练传统中药“大工匠精神”,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断地从服务患者、技术科创、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深入挖掘,满足患者临床需求、助力临床研究、传承发展中药特色技术、加强临床中药人才的培养,助力中药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以智慧中药药嘱服务为依托,赋能传统中药药学服务发展

药嘱是中药调剂后的重要环节,但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由于着急、记忆理解能力不同等,对于药师的用药指导往往记不清、记不牢。“如何标准化、规范化地指导患者正确合理煎服中药,是中药房窗口药学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吴剑坤说道。

通过调研患者和药师需求,吴剑坤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专家团队,由骨干药师、软件工程师成立工作组,创新研发了全国唯一的中药药嘱服务系统(图1),解决了“药师忙、患者急、说不清、听不懂”的中药房窗口服务难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市炮制规范》等标准为基础、《伤寒论》等古籍为参考,利用信息系统制定基础数据库,形成了两大数据库,即药饮片标准库、中医经方库,包含58项内容24000余条信息;三大应用模块,即处方前置审核、饮片调剂复核、药嘱指导服务,包含“十八反、十九畏”规则53条,涉及品规122个,健康提示内容377条。

药嘱系统应用以来,总服务量达100余万人次,满意度100%,并入选了2022年首都中医“为民办实事优秀案例”。吴剑坤不断根据患者、药师以及医生的需求,对药嘱系统进行升级,共取得相关软著5项、发明专利1项,获得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并签署转化项目合作意向协议书,积极促进临床推广应用。

img3

 

二、以传统中药临方调配服务为重点,满足患者多元化用药需求

近年来,临方制剂逐渐应用于临床,患者和医生对临方制剂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其疗效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临方调配服务规范和制作标准不明确、患者治疗的主观趋向性等因素限制了临方调配服务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吴剑坤说:“规范临方调配服务流程,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与工艺标准,并结合医院专病专台特色拓展中药临方调配适宜剂型,有助于开展‘一人一方’‘一证一方’的疾病诊疗模式,满足中医辨证施治的内在需求,助力开展中医治疗项目。另外,临方制剂多元化剂型的提供,有助于从剂型转化、处方加减、扩大适应证等方面对现有医院制剂开展相关研究。”

针对“患者-临床-转化”三方需求,吴剑坤带领团队在充分利用多种医院制剂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围绕中药药学服务与合理使用,开展了关于临方调配的收费价格、工艺标准、服务流程规范化研究,推动了临方加工多元化剂型的药学服务开展,促进了患者依从性的提高。目前,北京中医医院中药临方调配药房系统中有700余种常用饮片可供医生选择,药房窗口开放接待患者咨询,提供膏滋、合剂、散剂、颗粒剂等剂型的加工服务。制定临方调配药嘱数据库:药嘱系统内实现处方计价、收方、操作记录、发药等闭环管理,责任到人,方便质控管理及追溯查询,微信端同步推送,方便患者实时查看。制定服务流程、专门设立临方调配药房并配备专职药师。

围绕季节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支原体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利用医院丰富的中药制剂宝库,尤其针对儿童、老年人,吴剑坤以临方调配技术为抓手,带领团队将医院制剂(包括苍麻化毒颗粒、清肺解毒颗粒、止嗽化痰定喘丸、清肺丸)整合为多剂型,方便患者使用。服务临床研究,利用医院丰富的协定处方宝库,以“临方调配——协方制剂”为抓手,协助儿科、皮肤科、针灸科开展协定处方合剂、水丸剂型制备;同时,针对科室需求进行炮制解决不良反应,如经方皂荚丸的制备。

通过开展临方调配服务,探索服务标准、完善服务薄弱环节,吴剑坤团队获批北京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助推项目、院级综合改革创新顶层设计入库项目,进一步保障了临方调配药学服务创新的可持续开展,以期为医联体医疗机构开展临方调配服务提供工作依据,助推中医适宜技术(图2)开展,助力临床开展新医疗机构制剂转化研究。

img4

 

三、以非遗中药医院制剂为载体,创新老药工技艺活态传承模式

医疗机构制剂凝聚着医院几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也承载着老一辈药师工匠们的技艺精华。“医院坚守着制剂传统制作技艺,秉承着为百姓服务的理念,坚持低价供应制剂,让更多的百姓受益。为了临床特色技术的持续开展,亦是为了患者能获得好的治疗用药,需要对医院制剂技术进行‘抢救性’整理。”吴剑坤说道。

吴剑坤带领团队梳理了医院制剂剂型信息,针对制药技术特点、传承谱系、历史渊源等重要价值内容,进行医疗机构制剂工艺影像资料收集整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其中,黑色拔毒膏、黑布药膏、子宫锭等3个医院制剂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血余蛋黄油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为中医特色疗法(如拔膏疗法、黑布药膏疗法等)的开展提供了用药保障。

吴剑坤带领团队梳理了北京中医医院药师传承谱系(图3),得知其中25名初代药师具有丰富的大药铺学徒经历,多是从北京市药材公司选拔的“懂药的老药工”,有一技之长,各个为“全活”好手。第一代药师和以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培养的大批学生为代表的第二代药师,标志着北京中药事业的兴起,也为北京中医医院中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g5

在资料中调研初代药师,在现实中与第二代药师一同工作,“小药师”吴剑坤成长为了第三代药师的代表。作为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药)、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市级中药服务创新工作室、院级中药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吴剑坤围绕文化建设、学术传承、资源转化、文化跨界,以“宽街”老药工形成的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承文化为主线,开展老药工活态传承:组织中药传统技艺传承论坛,访谈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图4),梳理传承谱系;传承发扬传统饮片调剂及小锅煎药、挖掘保护中药传统制剂工艺。吴剑坤说:“传承老药师的技艺绝活儿,凝练老药师‘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在承传中培养中药青年骨干,在承传中挖掘中药精华,在承传中创新中药服务。”

img6

 

四、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文创融合之路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到现在北京中轴文化线的世界非遗,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中药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个文化载体。”吴剑坤说道。在当今时代,将中医药与文创相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更能为百姓带来全新的体验与认知。

吴剑坤带领团队立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项目“北京市老药工文化及传承调查”“子宫锭制作技艺与传承脉络调查研究”,并在此成果的基础上,以故宫御药房中的锭子药为灵感,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将传统香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图5)。吴剑坤说:“希望将来能整合来自各行各业,特别是有非遗传承特色的工艺大师在一起,共同呈现出一个中医药‘北京礼物’,甚至是‘国家礼物’,使其既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也希望更多的百姓能够真正用上它。”

img7

1989年至今,吴剑坤在中药领域耕耘了35个年头,从小小的中药师逐渐成长为药学部主任、教授,将青春都奉献给了中药事业。作为学生,吴剑坤时刻谨记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执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对于新一代年轻药师,吴剑坤也有自己的期望和寄语:“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人人有师傅、人人是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