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医药传承,守正创新显担当——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四川省名中医涂禾
深耕中医药传承,守正创新显担当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四川省名中医涂禾
涂禾
四川省骨科医院主任中药师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和参加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获省部级成果5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中药制剂、运动医学分会委员,国家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专家,国家中药临床药学基地和四川省卫健委药师规范化基地培训老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药剂学学科带头人;首届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优秀)和教师。
在中医药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有这样一位深耕细作、矢志不渝的传承人,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一份跨越37年对药品质量的坚守,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患者的医者仁心——他就是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四川省骨科医院制剂中心主任涂禾,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价值。
深耕郑氏伤科制剂领域,矢志不渝传承精华
自1987年从成都中医学院毕业以后,涂禾便进入了四川省骨科医院工作。四川省骨科医院是全国第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骨科医院,由一代武医宗师郑怀贤教授于1958年创建,郑氏伤科中药制剂是医院的一大特色。已有的中药制剂虽然在临床疗效上表现良好,但是在用药便捷性、临床覆盖面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仍有待提升。涂禾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技术创新之路——以风湿活络膏为例,这是医院创始人郑怀贤教授的独门药物,是传统的黑膏药剂型,存在用药不便且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与反复试验,涂禾成功将其改良为橡胶贴膏——丁桂活络膏,不仅提高了药物的便捷性和稳定性,还显著提升了疗效。这一创新成果如今已成为患者口口相传的明星制剂,年使用量近2500万贴。
攻克风湿活络膏的技术难点后,涂禾带领团队继续前行:陆续研发出益尔力口服液、消增强骨片、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抗骨质疏松胶囊等40余种郑氏骨伤中药制剂,其中38种已投入临床使用,涵盖散剂、片剂、丸剂、硬胶囊剂、酒剂、软膏剂、膏药、合剂、橡胶贴膏、酊剂、搽剂、颗粒剂等12种剂型。这些研究成果实现了中医骨伤三期用药需求全覆盖,年服务患者超100万人次,开辟出了内服与外用并重、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医骨伤特色突出的院内制剂发展模式,并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骨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实现了郑氏骨伤用药思想的传承赓续。
不断求索,运用传统医学服务患者
研学经历让涂禾认识到中药质量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种质基原、栽培、采收加工、生产、流通、炮制、制剂、使用等各个环节,也学习到许多与传统丸散膏丹相关的中药制剂技术,并见识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独特疗效。在此期间,恰逢医院收治了一名特殊的骨髓炎患者:其大腿部位的巨大窦道始终无法愈合,以致产生了巨大的痛苦。涂禾结合自己的研学经历,与患者的主管医生讨论制订内服处方,尝试利用研学到的“红纱条”制作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做外用药捻,通过内、外同治的方法闭合窦道。经过近一年的治疗,患者的窦道直径由最初的5cm缩小至0.3cm。
如今,涂禾在中医药上的求索之路仍未止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仍坚持每周前往泸州,跟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庄诚教授,学习中医、中药临证经验,以期更好地服务患者。
勇攀科研高峰,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涂禾深知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支撑,始终将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仅在制剂研发方面硕果累累,在科研领域同样屡攀高峰。多年来,他主持或主研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制出了“奥运星”饮料、“疲王”系列制剂等运动医疗中药,“都江堰1号”“都江堰2号”等应急中药,丁桂凝胶贴膏等伤科制剂;同时,针对丁桂活络膏、消增强骨片、制香片等代表性制剂,对其物质基础与药效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相关成果荣获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在扎实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凝练出了“中医骨伤中药制剂研发”“运动创伤中药制剂研发”“中医伤科制剂军民融合技术转化”三大特色研究方向,并创建了以“一核心三方向”为特色内涵的四川省中医药中药药剂学重点学科。同时,他还全力推动郑氏伤科制剂的临床精准用药工作,以临床典型病种为向导,开展了系列院内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如益尔力口服液联合七味三七口服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性疼痛,消增强骨片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郑氏舒活酊治疗跖筋膜炎等;相关研究成果被医院纳入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保证了制剂临床应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践行着“源于临床,归于临床”的学科发展理念,全面助推郑氏伤科的高质量发展。
投身传承工作,助力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人才培养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作为第一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涂禾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医药特色技术,他积极投身于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基地的建设与培训工作,为基地的每一期培训工作提供合理化的授课培训内容,邀请川内中医药名家为学员授课。在传承平台上,他也将自己从业30余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包括丸散膏丹等传统制剂的制作工艺、医疗机构制剂室的建设思路、医疗机构制剂原辅料与成品的质量控制等,为培训学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深受全国传承学员的认可与赞誉。
此外,他还承担了四川省中药优秀人才培训项目、四川省中医优秀人才培训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工艺传承精品班等多个人才项目的授课工作,累计授课逾3000人次,并且常年依托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积极搭建西南地区医院药学的交流学习平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建立工作室平台,培养中医药事业继承人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同时,他积极倡导“师带徒”的传承模式,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传授给下一代中医药人才。
另外,四川省骨科医院在2020年还成立了“涂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其在2022年获批第二批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名单,目前工作室已有4名传承人员跟随涂禾开展系统的跟师学习。工作室以郑氏伤科用药经验及传统中药用药理论为基础,以郑怀贤教授所编著的《正骨方药学》《运动创伤学》及中医药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等作为学习资料,系统开展郑氏伤科用药特点、特殊炮制、特色制剂、药物临床配伍等内容的传授。除了传授中医药理论知识,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科研实验室等一线场所,经常能够看到他和学生们的身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提升了中医药专业素养。同时,他还特别注重中药传统制剂的学习和传播,带领工作室成员利用音频技术完整记录了传统中药制剂黑膏药的制作全过程,为传统技术的保存与传播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共建“四川省名中医涂禾重庆工作室”,协助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一步凸显重庆正骨制剂特色。
勇于担当,关键时刻彰显医者仁心
涂禾同志不仅在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关键时刻更是勇于担当,彰显了医者仁心。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泸定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他身先士卒,带领团队紧急制备抗震救灾应急药品,为灾区群众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特别是在汶川地震期间,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数日,成功制备出大量二黄新伤止痛软膏和“都江堰”系列制剂等应急药品,并亲自跟随运送车辆前往灾区发放药品,为灾区群众的救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称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涂禾同样冲锋在前,带领团队熬制大锅汤、清肺排毒汤等疫情防治中药,支援周边薄弱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舱医院等,保障“应服尽服”“愿服尽服”,为隔离治疗点、社区及川内市州提供防疫保障。他深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始终坚守在防控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由于他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被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荣誉满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涂禾虽然获得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众多荣誉和成果,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的态度。他深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他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目前,正全身心投入在医院新制剂中心的建设工作中,打造集传承、创制、转化、生产、教育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建设平台,为区域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在中医药这一古老而深邃的领域里,涂禾以其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成为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郑氏伤科制剂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医者的大爱与担当。“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有情怀的中医药人”,涂禾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给予年轻后辈启迪和激励。
涂禾的故事,是对“守正创新”这一中医药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他所说,“中医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黄金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医药发展好,惠及大众,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也是对所有中医药工作者的鼓舞和启示,激励更多的中医药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共同谱写中医药事业的新篇章。(撰稿人:彭伟,四川省骨科医院)